close

      當西方古典音樂的接力棒傳到華格納(Richard Wagner,1830~1883)手上時,傳統音樂的元素在他的手中產生出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變化,對於當時的音樂而言,華格納的音樂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創新,如果我們說浪漫樂派從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,1770~1828)之後一直在發展,那麼到了華格納,浪漫樂派所使用的和聲色彩被發揮到了極致,產生相當大的躍進,所見創新的能量,歷代以來也就只有貝多芬能夠比擬;最能激起當時音樂界波瀾的,便是華格納所創的藝術形式─「樂劇」(music drama),在樂劇中,華格納展現了革命性的和聲效果,並且因為樂劇的特性,使得這樣的音效在音樂與戲劇的完美融合之下,產生前所未有的魅力,因而影響了無數音樂界的後起之秀。

wagner  

↑華格納(Richard Wagner,1830~1883)

 

↑華格納最後一部樂劇《帕西法》(Parsifal)第三幕的前奏曲,在此,華格納擴張了調性和聲的規範。

 

      古典音樂在華格納的操控之下,色彩變得更加斑斕,音樂的味覺也變得更加辛辣,使音樂能表達出更強烈的情感。到了華格納最後幾部作品,調性的所有可能性硬是被這位瘋狂的作曲家拉到了極限,在他之後,布魯克納、馬勒、理查‧史特勞斯等人再加以擴張、伸展,而沿用兩百多年的調性和聲系統,也已經被發揮到了它的極限。

      1890年到1920年之間,這時大多數的音樂家似乎不再熱衷於調性和聲的寫作,可以說,調性和聲已經被音樂家們開發殆盡了,大多數有創見的音樂家們開始謀求其他的和聲系統,這段時期被稱為「後調性」(post-tonality)的時期,這時期的調性和聲系統瓦解,音樂家們也紛紛提出新的創作道路,當然,有人急於革命創新,也有人堅持傳統,也有居中的,總之,在原先浪漫樂派統一所使用的創作道路在此時產生了分流,百家齊鳴。

      在現代音樂正式來臨之前,有兩大源流,分別是馬勒與理察·史特勞斯的後浪漫樂派,與德布西為始祖的印象樂派,基本上,現代音樂多少都有受到二者影響。

      就好像大革命一樣,調性和聲的傳統瓦解之先的是法國,本身不屬華格納領土德、奧之內,加上1870普法戰爭法國的失利,使得國家意識的抬升,對普魯士影響的排斥,甚至對此,1871年法國成立了「法國國家音樂協會」,種種因素,讓法國音樂家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,沒有德、奧音樂傳統風貌的包袱。

 

普法戰爭  

↑普法戰爭

 

      法國作曲家,德布西(Claude Debussy,1862~1918)是第一位脫離德、奧音樂傳統風貌的音樂家,他使用了其他音階系統作曲,甚至開了「印象主義」音樂之先,在「後調性」時期建立了自己的音樂勢力,成就了法國音樂本土化的理想;音樂史上的印象主義有「德布西主義」之稱,德布西雖然反對華格納那種依然還在使用傳統調性和聲系統的音樂,自己卻也開創了比浪漫派更為浪漫的派別,比起之後興起的現代音樂派別,印象樂派更像是浪漫樂派另一形式的再現。

Debussy  

↑德布西(Claude Debussy,1862~1918)

 

 ↑德布西鋼琴曲「版畫」( Estampes) - Pagodes

 

      印象主義起源於另一個藝術形式─繪畫,1874年自由派畫家莫奈(Monet)展出的「日出的印象」被視為是印象主義的開端,這類的作品,不以客觀的方式描繪,改以當下對一是物主觀的印象感受,而德布西的音樂部分受到法國「象徵主義」(Symbolism)詩人馬拉梅、魏綸等人的影響,卻也無意間移植了印象主義的精神帶入音樂的世界中,印象樂派的音樂有「專一性」(single-mindedness)的特色,也就是從頭到尾一致的「印象」,一種朦攏、夢幻、飄移不定的音樂風格,這樣的風格,使印象派的作品經常使用中國律呂全音音階,以及短小不明確的的樂句,德布西甚至也會使用希臘特色音階、中國五聲音階等,以及中世紀平行手法,達到這類的音效。

      另一位亦被視為印象樂派代表為拉威爾,另外希瑪諾斯、保羅·杜卡、義大利的雷斯皮基和英國的佛翰‧威廉士,多少都有使用印象手法,也可以說,印象樂派這樣反傳統的精神,影響了幾乎所有的現代音樂家,一直到德布西1918年去世,印象主義是法國流行的作曲手法,模糊了調性,加入其它的調式系統,雖然流行短暫,被其他現代音樂手法取代,它卻影響了一些現代音樂的派別如表現主義、十二音列、序列音樂等。

◎其他印象樂派的作品

 

↑德布西的管旋樂曲《大海》(La Mer)。德布西以葛飾北齋: 《冨嶽三十六景》中的「神奈川県的大浪」作為這首作品的基礎

葛飾北齋: 《冨嶽三十六景》中的「神奈川県的大浪」  

↑ 葛飾北齋: 《冨嶽三十六景》中的「神奈川県的大浪」

 

↑德布西的管弦樂曲《牧神的午後》(L'Après-midi d'un faune),是以法國詩人馬拉梅的同名詩作為基礎

 

 

↑拉威爾的鋼琴組曲《庫普蘭之墓》(Le tombeau de Couperin)由 Angela Hewitt所演奏,本組曲的結構以法國巴洛克舞曲為底,並分別悼念拉威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友人。

 

to be continued~

※本文僅做為興趣目的,若有錯誤煩請告知,感激不盡~

※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、中華百科、楊沛仁著《音樂史與欣賞》

arrow
arrow

    Le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